狗母魚 在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不知道有多少人根本沒聽過這種魚。

其實我對這種魚類也不熟,母狗魚丸?我只知道逛夜市時澎湖花枝丸好好吃。狗母魚聽都沒聽過!會知道這種魚類是從當時正在化療的父親口中提起,因為化療幾乎沒甚麼胃口,但他卻化療間夢到了兒時的回憶(狗母魚鬆),在醒來後我們提起並表示想要吃這種魚。由於父親小時候家裡是標準的討海人,因此這種狗母魚幾乎是餐桌上的家常菜色之一。因此在那次醒來後憶起他很懷念的味道。
為此,為了讓他再次嚐到兒時回憶,因此除了上網購買了狗母魚鬆與魚丸,還為此直奔漁港,一間一間詢問是否有現成的,只希望他能早點品嚐,讓他胃口好一點多吃一點。陪著他吃,聽著他聊著他小時候捕魚時的回憶,
也因此這狗母魚的味道也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

狗母魚,俗稱狗母梭。臺灣清代方志記載狗母魚「狗母,長尺餘,有細刺,魚之粗劣者。」是一種常見於沿岸沙泥海域的魚類。牠們雖然名字不太討喜,但卻有著獨特的生態習性與外觀。
為底棲性的小型魚,因體型小、細刺多,肉質較為粗糙、其實原本是不適合當成食用魚。但因台灣海域有黑潮經過,使得台灣附近海域的狗母魚不太一樣活力並有一股特殊香氣,在台灣早期經濟尚未發達的年代,是非常有特色的美食,但在海洋資源日漸枯竭下,在地狗母魚日漸稀少,也越顯珍貴。

狗母魚鬆 傳承著一個令人思念回憶的味道

為什麼叫狗母魚?

關於狗母魚名稱的由來,目前並無確切的說法。有可能是因為其外形或習性與某些特徵有關,也可能是民間的俗稱。

外觀特徵

體型: 相對較小,體長通常不超過20公分。
體色: 體色多變,常帶有斑紋,有助於在沙泥底質中偽裝。
鰭: 背鰭單一,脂鰭明顯,尾鰭叉形。
鱗: 體表覆蓋圓鱗,頭部及鰓蓋也有鱗片。

生態習性

棲息環境: 喜愛棲息在淺海的沙泥底質中,有時也會進入河口。
行為: 通常靜止不動,將身體埋入沙中,只露出眼睛,等待獵物靠近。
食性: 肉食性,以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包括日本、台灣等地。

其他特色

肉質: 肉質較粗糙,常被用來製作魚鬆等加工品。
經濟價值: 經濟價值較低,並非主要的食用魚種。
文化意義: 在某些地區,狗母魚是製作傳統美食的原料,如澎湖的狗母魚鬆。

為什麼叫狗母魚?

關於狗母魚名稱的由來,目前並無確切的說法。有可能是因為其外形或習性與某些特徵有關,也可能是民間的俗稱。

台灣附近海域正好處於冷暖流的交匯之處,形成較大的漁場,帶來豐厚的漁獲量及各類魚種。早期台灣的漁業是重要之產業,除了台灣本島,澎湖區域。當時較有價值的魚類,如:石斑、龍尖、小管、龍蝦、烏魚、鮪魚等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的都會往外銷。因此如狗母魚這類較乏人問經的魚類就成為當時台灣的普及的食用魚種之一,更因此發展出獨特的市場,除了狗母魚本身,還有狗母魚鬆、狗母魚丸等特色小吃。

狗母魚料理:相當傳統的做法,狗母魚一斤與豬五花半斤,將魚橫切洗淨後備妥,半小匙鹽巴與一湯匙醬油備用,將豬五花洗淨瀝水切塊,加入一湯匙半醬油攪拌均勻,開火油鍋熱燒,先爆薑,在下魚肉翻炒,加點酒去腥,再加入豬五花塊依序加入醬油與糖調味翻炒均勻後,加入熱水過魚肉高度,轉小火熬煮,等豬肉軟爛,湯汁差不多收乾後,就可以起鍋享用。

狗母魚鬆:將新鮮魚肉取下,以專業烘焙設備烘烤狗母魚,保留狗母魚完整營養,並以天然高級調味料調味翻炒製作而成,口感綿密,無論配飯、拌粥、夾吐司、饅頭等,或者直接食用其實味道都很讚!本品無華麗繁複的包裝,非常推崇這樣天然純粹且接近真實的味道。精緻口感,營養價值高,可搭配中式料理、早餐麵包、稀飯、點心等

狗母魚丸:狗母魚丸是澎湖當地特有的魚丸,採用當季新鮮的狗母魚,無化學添加利用傳統漁村的方法,來製作成一顆顆小巧且外型像心形的丸子。彈牙、鮮美、富有特殊狗母魚肉香氣。加入海菜簡單煮成海菜狗母魚丸湯可說是最道地的一道料理,喝起來滿滿純樸的美味唷。

狗母魚鬆 傳承著一個令人思念回憶的味道

狗母魚雖然不是餐桌上的主角,但牠們在海洋生態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是老一輩的回憶,之前只因長相不好又多刺,被列為下等魚,但在勤儉持家的年代,一般家庭會買來炒成魚鬆,魚丸。將其轉成十分美味的料理,也是現在很多人的童年美食記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pj43345 的頭像
    wpj43345

    通往黃昏的地平線

    wpj43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